大氣科學是研究大氣的各種現象(包括人類活動對他的影響),這些現象的演變規(guī)律,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規(guī)律為人類服務的一門學科。該專業(yè)學生主要學習大氣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,受到科學思維與科學實驗(包括野外實習和室內實驗)方面的基本訓練,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(yǎng),具有進行人文科學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,進行理論分析、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應用的基本技能。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較廣泛的科學適應能力。
自古以來人類就有改造(控制)天氣和氣候的愿望。迄今雖然由于科學技術的局限性還不能實現這一愿望,但通過試驗研究,在探索影響天氣和氣候的科學問題上是有所收獲的。
自二十世紀40年代中葉第一次向云中撒播播云催化劑以來,人工影響天氣的試驗延續(xù)不斷。50年代中期,云和降水物理學逐步形成分支學科 ...

天氣預報

臺風

龍卷風

大氣污染
下雨 - 降水量
風 - 大氣的水平運動
氣候 - 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條件
拉尼娜現象 - 赤道太平洋冷海域中海溫異常降低
細顆粒物指環(huán)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 2.5?微米的顆粒物。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,PM2.5粒徑小,面積大,活性強,易附帶有毒 ...
溫室效應 :
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。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,但地表受熱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,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作用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,故名溫室效應。
厄爾尼諾現象 :
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(xù)變暖,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(fā)生變化,造成一些地區(qū)干旱而另一些地區(qū)又降雨量過多。

曹軍驥
點擊查看個人主頁
氣溶膠專家,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、博士生導師、所長。曹軍驥主要從事大氣氣溶膠與環(huán)境、大氣細顆粒物(PM2.5)污染、室內空氣污染、古氣溶膠循環(huán)與過去全球變化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。

周天軍
點擊查看個人主頁
博士生導師 ,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 ,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,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、研究員,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 。主要從事氣候動力學、氣候模擬、海氣相互作用和季風研究 。

陸日宇
點擊查看個人主頁
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,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(LASG)主任。曾獲學篤風正獎和趙九章優(yōu)秀青年科技獎?,F為大氣所副所長、所學術秘書、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、所發(fā)展戰(zhàn)略調研組組長、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。
任職院校 :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

葉篤正
點擊查看個人主頁
葉篤正早期從事大氣環(huán)流和長波動力學研究,提出長波能量頻散理論;20世紀50年代,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熱源的見解,由此開拓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氣象學;提出北半球大氣環(huán)流季節(jié)性突變并引發(fā)一系列研究;60年代對大氣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理論作出重要貢獻;70年代后期,從事地-氣關系和倡導全球變化研究并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
竺可楨
點擊查看個人主頁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曾先后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,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、名譽理事長,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。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、特點、區(qū)劃及變遷等,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。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(chuàng)始人。

郭曉嵐
點擊查看個人主頁
郭曉嵐 (Hsiao-Lan Kuo,1912年-2006年), 美籍華人,世界著名氣象學家,大氣動力學的一代宗師。是地球物理學、大氣及海洋動力學的權威,其率先研發(fā)的數學工具可以描述大氣的復合環(huán)流型 (complex circulation patterns) 和颶風的威力,因其學術上的卓越成就而深受同僚及學生們的敬重,曾發(fā)表120余篇論文。1970年更榮獲美國氣象協會(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,簡稱AMS) 最高榮譽獎之Carl-Gustaf Rossby 研究獎章,并獲選為AMS院士。